今年上半年,理财市场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截至6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降至6.4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比例为25.79%,比年初减少4.3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年以上封闭式产品在所有封闭式产品中的占比升至72.86%,较年初提升5.71个百分点。
这种“弃短追长”的趋势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从数据来看,投资者对定期、相对长期化的持有方式表现出更强烈偏好。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选择,更反映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下资产配置思路的转变。
收益率分化推动资金流向
从收益率角度分析,今年上半年各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低于去年同期2.80%的水平。其中,全国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1.46%,相比2021年底下降135个基点。而同一时期内,不含现金管理类在内的开放式固收型理财近一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2.9%。
具体到不同期限,截至6月底,每日开放型(随时可赎回)理财今年以来平均年化为1.874%;而1—3个月期限品种达到了2.77%左右;3—6个月、6个月—1年的分别为2.83%和2.79%;而中长期(1—3年)则达到最高,为2.86%。这意味着持有时间越长,在当前环境下获得更高预期回报成为可能。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期限利差体现了资金成本与风险溢价之间的新平衡,也使得部分投资者逐步放弃流动性极强但回报走低的短期或现金管理型品种,将更多资金配置到中长期定开型或封闭式固收资产中。
存款利率连番下调影响显著
这一轮“持有偏好定期化”的大背景,是银行存款利息持续走低。自5月20日起,多家国有大行新一轮调降挂牌存款利率,一年期已跌破1%。作为参考对象之一,许多现金管理类基金及短端固收策略,其底层资产以同业存单、银行协议存款等居多。当基础利息不断压缩,相应地,这些灵活取用型工具整体预期回报也同步降低。
以某主流现金管理计划二季度持仓结构看,同业存单占比超六成,其余主要是银行活/定期以及拆借工具。在此背景下,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如何平衡安全性、流动性与合理回报的问题。一些观点认为,当稳健增值难度加大时,中长期锁定较高票息成为自然选择。
债券市场赚钱效应助推结构调整
除了货币政策宽松带来的直接影响,上半年债券市场表现也是驱动因素之一。有商业银行资管人士分析,从技术走势看,今年3月至7月间10年国债价格持续上涨,为固定收益策略创造了较好的获益窗口。而一年以上久期期限品种,由于受益于票息优势及资本利得机会,更容易吸引风险厌恶型资金参与布局。“当债市整体呈现赚钱效应时,中长期限配置需求会进一步增强。”该人士补充道。
历史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股市波动明显,不少机构倾向通过加配信用等级高、安全边际大的债券来避险;而随着部分权益板块阶段反弹,对冲需求有所减弱,但整体来看,上半年的确属于固定收益领域相对友好的周期。此外,据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郑葵方介绍,上半年10年国开行和国债等关键曲线呈现先扬后抑格局,其中三四月份尤以长端表现突出。进入二季度以后,各项宽松措施叠加落地,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再次主动调降挂牌储蓄利差,有效提升了中远端固收资产吸引力,使其在全社会财富组合中的权重有所增加。
未来展望谨慎优化仍是主旋律
综合来看,“弃短追长”并非偶然,而是在宏观政策导向、货币环境变化以及资本市场内部结构调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次集体行为。从监管角度讲,引导居民财富实现更加均衡、多元分布,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也能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功能发挥。同时,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提高资产配置效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保障基本流动性的前提下适当拉长久期,以获取相对稳定且可预测性的增值空间。不过,也需注意,不同类型和期限组合各具特征,并非简单拉长即可解决所有问题,应保持信息敏感度与动态跟踪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大环境要求。
总体而言,本轮中国理财行业偏好转移,是顺势而生,也是外部条件倒逼之举。在新的周期里,“稳健”、“均衡”和“耐心”将成为多数投资人规划家庭财富的重要关键词。
#跃见2025#
优配网-优配网官网-理财配资平台-配资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