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大家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更倾向于简单直接,追求“爽快”感受的内容变得尤为流行。
比如网络小说中广受欢迎的“爽文”类型,主角的背景往往无需太多考究,但他们的能力必须全面且极具特色。男性主角一般文武双全,女性则不仅才华出众,还要兼具美貌。
随着“爽文”热潮的兴起,许多媒体也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那些堪比爽文主角的传奇人物,挖掘出不少非凡的人物。好莱坞女星海蒂·拉玛,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WiFi之母”的奇才。
展开剩余89%海蒂·拉玛的名气崛起,源于某手机品牌在发布会上将她推向大众。那时的宣传口号是“美得不像实力派”,而海蒂·拉玛被拿来做典范,甚至被称作“CDMA之母”。
由于CDMA技术与无线网络息息相关,网友们便将她尊称为“WiFi之母”,甚至有人戏称她为“手机之母”。
从历史角度来看,海蒂·拉玛确实是好莱坞的知名女演员,凭借精致的外貌拍摄过多部经典影片,甚至成为影史上首次“全裸出镜”的女性之一,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疆域。
与此同时,她的发明也有据可查,晚年还获得过一些民间组织颁发的奖项。
虽然和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等世界级巨星相比,海蒂·拉玛的名气较为有限,但她的科学贡献近年来却频频被媒体传颂,许多报道甚至将她比作现实中的“爽文女主”。
那么,海蒂·拉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她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她的传奇人生,真的可以被称作“爽文女主”吗?
海蒂·拉玛,这位美丽女子一生都被称作这个名字,实际上这只是她在好莱坞的艺名,原名海德里希·爱娃·玛利亚·基斯勒,她本人对这个艺名并不太喜欢。
她于1914年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犹太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的犹太群体曾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他们在法律、金融、珠宝、医学和艺术领域均占据重要地位。
海蒂的父亲埃米尔是一名银行家,母亲则是乐队的钢琴手,这样的家庭不仅经济条件优越,还充满了艺术氛围。
尽管一战已爆发,海蒂出生时家境依然相当奢华。她的童年主要在维也纳度过,后来为了躲避战火,远赴瑞典继续学业。
求学期间,她在理科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数学成绩出众,这也正是她银行家父亲极为看重的科目。
除了父亲对理科的严格要求外,母亲的艺术熏陶也深深影响了海蒂,她从小学习乐器并热爱唱歌。进入青春期后,海蒂对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
尽管当时父母并不赞成她从事演员这一行业,认为这不够体面,但最终也没能阻止她的梦想。
1930年,年仅16岁的海蒂随德国导演马克斯·莱恩哈特赴德国深造戏剧表演。经过两年系统训练,她于1931年正式进入电影圈,开始在莱恩哈特的片场担任场记。
直到1932年,她才陆续接到一些小角色,俗称“跑龙套”。
虽然戏份有限,但演戏的感觉令她着迷不已,很快她那出众的容貌吸引了业界人士的关注。
不久之后,她获得了电影《街上的钱》的女主角邀请,凭借惊艳的形象风靡欧洲。虽然演技尚浅,但她的美貌和身材宛如为电影量身打造。
次年,一部大胆的影片剧本落入她手中,名为《神魂颠倒》。这部电影尺度惊人,海蒂需要全裸正面出镜,且无任何遮掩,这在当时的影史上尚属首次。
大多数女演员可能会拒绝这样的角色,觉得受到了冒犯,但海蒂接受了这个挑战,条件是影片将在欧洲和美洲上映。
《神魂颠倒》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映后,海蒂迅速走红,传统的欧洲观众从未见过如此“刺激”的作品。
从此,她被一部分人视为道德沦丧的新时代女性象征,另一些人则将她视为影坛的性感女神。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成名也让她和父母关系紧张,双方陷入了冷战,最终海蒂不得不搬出家门,独立生活。
1933年,年仅19岁的海蒂在奥地利结婚,丈夫曼德尔是当地最大的军火商之一。
当时军火行业在中欧非常赚钱,随着纳粹崛起和军备扩张,曼德尔的事业蒸蒸日上。
起初两人关系不错,但曼德尔逐渐限制海蒂的演艺活动,不允许她继续发展,这令海蒂极为不满。
为了追求演艺事业,她逃离了丈夫的控制,先后辗转英国和法国。
1937年,海蒂在巴黎遇见了好莱坞米高梅的老板路易斯·梅耶。梅耶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双方秘密洽谈后签订了一份长达七年的电影合同。
为使她更符合美国市场,海蒂正式采用了“海蒂·拉玛”这一艺名,原为美国一位女演员的名字。
随即她来到美国好莱坞,这位来自欧洲的美人迅速成为各大导演竞相邀约的对象。
她主演了悬疑电影《海角游魂》,以黑发冷艳形象惊艳美国观众,好莱坞的邀请函几乎堆满了她的门口。
随后,海蒂参与拍摄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爱情、悬疑、冒险等,尽管导演们对她青睐有加,但影评人对她的评价却不高,普遍认为她只是“花瓶”,缺乏真正的演技。
海蒂对此并不在意,她坚守自己信念,只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除了演艺事业,她还涉足发明领域。曾与一位音乐家合作,设计出一款名为“跳频装置”的设备,并将其献给美国海军。
海蒂的数学成绩优异,理科基础扎实,尽管投身演艺,她仍保持着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二战爆发后,美国加入战争,军方对军事科技的需求迅速增长。海蒂与音乐家乔治·安泰尔合作,利用自身对军火的了解,共同研发军事通信技术。
当时,美国研究如何改善鱼雷的控制系统。鱼雷依靠无线电信号接收指令,但固定频率容易被干扰,导致失控。
海蒂和安泰尔想到设计一种跳频技术,使信号频率不断变化,让敌方无法监听,而装备了该装置的鱼雷则能准确接收指令。
安泰尔以自动钢琴的打孔纸为灵感,这种设备能按复杂且无规律的顺序播放乐曲,转化为无线信号后敌人只会听到杂音。
他们改良了自动演奏系统,迅速完成了简易跳频装置的雏形,并将发明提交给美国海军。
他们的发明最终获得专利,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跳频技术应用之一。虽然简单,但科学原理已被验证。
遗憾的是,该装置体积过大,无法实际安装在鱼雷上,因此未能直接影响二战进程。
在发明之外,海蒂还积极参与战争宣传,致力于推销战争债券。
据说她曾身穿性感礼服为战争债券站台,单次募资高达两千万美元,创造了美国女演员的纪录。
二战末期,她主演了《陌生女人》、《危险实验》等影片,在美国各地上映,但由于演技和剧情平平,反响不温不火。
战后,海蒂与米高梅解约,自行成立电影公司,亲自挑选导演和编剧拍片。
1949年,主演《霸王妖姬》,成为她演艺生涯中的代表作。
进入1950年代,海蒂逐渐淡出演艺圈,仅偶尔出现在综艺节目中。
她在60年代出版自传,直言好莱坞对女演员存在歧视,讽刺当时流行的“傻白甜”女主角风潮。
30至50年代,她出演了数十部电影,但高质量作品寥寥无几。
60年代以后,海蒂转向写作,揭露电影圈潜规则,引发业界震动。她定居美国佛罗里达州,逐渐退出公众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至50年代初,她已结过四次婚,最长的婚姻也仅持续三四年,最短的不到半年。
1953年,她嫁给了石油商人霍华德,对方是她的狂热影迷。两人婚姻维持七年后分手,霍华德称她“不适合结婚”,令海蒂心碎。
1963年,海蒂最后一次结婚,嫁给一名律师,但仅一年后再次离婚。
此后,她过上了孤独的单身生活,精神状况逐渐恶化。长期整容和缺乏关爱使她患上心理疾病。
海蒂曾多次在商店偷盗,甚至在60年代被警方逮捕。晚年虽然有子女陪伴,但内心空虚难以填补。
晚年的盗窃事件成为她人生难以抹去的污点。
2001年,海蒂在家中去世,享年86岁。
她去世后,早年电影作品鲜有关注,反倒是“跳频专利”被大肆宣传。
20世纪末,扩频技术迅速发展,使手机、WiFi等现代通信成为现实,部分组织追认海蒂为信息时代先驱,尊称她为“手机之母”、“WiFi之母”。
实际上,这些称号略显夸张。跳频技术早在20世纪初已有研究,后来在冷战时期被美苏实验室进一步发展。
海蒂和安泰尔的发明确实是跳频技术的早期应用,但难以将整个技术突破归功于他们两人。
海蒂去世后在西方被广泛宣传,认为她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典范。她的故事传入国内后,也因某手机发布会的宣传而重新受到关注。
然而,作为演员,她的电影作品几乎无人提及,人们更多聚焦于她的发明,这对她而言似乎有些不公。
个性鲜明的海蒂一生我行我素,自在潇洒,毫不在意外界评价。如今众人赋予她的虚名,或许她本人并不渴望。
她为电影事业奉献数十年,将演艺视为生命,回忆她时,更应强调她的作品,这才是对她最大的尊重。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才貌双全的“Wi-Fi之母”——海蒂·拉玛》,单少杰
2、《海蒂·拉玛:从性感影星到发明家》,王颖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优配网官网-理财配资平台-配资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